2014年,我市新增私营企业1587户,达到全年计划的265%,新增个体经营户10790户,达到全年计划的180%,新增户数分别是2013年的2.17倍和1.23倍,新增就业1.8万人,累计吸纳就业47.9万人。
一是认真落实扶持政策添动力。各级全面落实中省市一系列“定向减税”、“规费减免”等强企扶企政策措施,采取“以奖代补”方式鼓励企业做大总量、做优质量、转型成长。2014年新出台的《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工业转型发展的意见》,含金量高、操作性强,从组织领导、政策扶持、环境优化、体制机制等方面促进企业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。市财政安排“四区”建设资金7000万元,其中,市级工业园区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,其它资金也适当向中小企业予以倾斜,各县区安排了不低于1000万元专项资金。市人社、税务等部门认真落实支持创业促就业财政贴息政策、税收优惠政策等各项扶持政策,减免地方税收2000多万元,已投放创业贷款近3亿元。在全市范围开展政策落实情况检查,督促政策执行到位。
二是全力优化发展环境增活力。高度重视企业发展环境优化治理,积极开展政策法规、审批事项、收费项目清理,进一步简政放权,减少办事程序。市政府加强涉企收费管理,减轻企业负担,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,取消和下放市级行政审批事项93项。各相关部门实行首办责任制、限期办结制,提高办事效率,积极推行工商注册登记制度便利化,激发大众投资创业热情。建立了市非公经济发展环境评议制度,充分发挥市监察局、工信局、招商局等部门的企业举报电话或投诉中心作用,畅通维权渠道,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。制定方案,落实责任,多方联动,全面整治,严肃查处打击干扰项目建设、破坏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不法行为。
三是努力搭建创业平台聚合力。依托工业园区建设,引导传统产业,向新材料、新能源、电子信息、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以及生态环保产业、现代服务业等新增长点转变。在园区建设小微企业孵化园、创业基地等创业平台,并对入驻企业实行租金减免,全市建成标准化厂房17.6万平方米,积极搭建生产平台。加快市县两级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,培育一批社会化服务示范机构,山阳县、商南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成运营,积极搭建服务平台。市金融办、银监局组织各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小微企业扶助活动,创新小微企业金融产品、融资模式和服务方式,各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增长46.86%,实现了“两个不低于”目标,市政府坚持“政银企”例会制度,促进银企对接,增加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资本金,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,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“银企携手保增长”活动,在商丹园区和山阳县工业集中区试点,设立“一中心、五平台”的实体公司,各建立1500万元的“助保贷资金池”,积极搭建融资平台。利用西洽会、关天博览会、中博会等展会,推介产品和项目,瞄准“长、珠、环”等地区,在上海、北京、深圳等地设立招商引资联络处,组织开展各类专题招商推介活动,围绕项目招商和地产品促销,积极搭建开放合作平台。组建了现代材料院、尾矿资源利用综合实验室、秦岭健康水开发工程技术中心等机构,加速核心关键技术攻关,建立市县两级专家信息库,强化校企联动、政企联动、企业互动,鼓励支持企业增加科技投入、设立研发中心,积极搭建技术创新平台。
四是全面实行督查考核强推力。各级强化了中小企业发展组织领导、指导协调和督查检查,健全完善领导小组、联席会制度及相应工作机制。对小微企业、非公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、企业和个人予以重奖。中小企业发展工作被列为人大议案,加快议案办理解决企业突出问题,定期开展督促检查。将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、当年新增私营企业、个体经营户数以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、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等支撑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指标,列入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,以考核推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。